企業分享
-
唔做廚搞工程 零經驗上軌道
年輕人為創業可以去到幾盡?巧 · 澳門裝修工程一人有限公司項目總監施佳陽,放下十年學廚經驗及逾兩萬元月收入,轉投近乎零經驗的裝修工程行業創業。最初虧損至剩餘五萬元,掌握行業發展、流程後,逐漸累積經驗及客源,去年又把虧損的成本賺回來。計劃今年開設五金店,開拓零售客源,並為裝修工程公司提供零件、材料。2016-03-14
-
台灣社區經濟打造之路──政府出
近年政府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除鞏固博彩業龍頭地位,還大力推進旅遊、會展、文創等多元產業發展。去年政府提出推動社區經濟,並在經濟委員會下設社區經濟小組,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曾說:“社區經濟將是促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和平衡社會整體需求的其中一種途徑”。振興社區經濟不僅可惠及中小微企,延續本土特色文化,更能令旅客有更多消費選擇和體驗。2016-03-10
-
五十萬打造牛仔服飾品牌
牛仔布是長青服飾衣料,一些外國牛仔品牌賣到成行成巿,風行全球,可見大眾對牛仔布料有着獨特的喜愛。“Denim Works”是澳門較新的原創牛仔品牌,總經理楊雷亞投資五十萬元,與好朋友鄭子萍拍住上,憑借上一代經營牛仔服飾廠房的優勢,打造自家品牌。未來希望與更多本地設計師合作,將品牌做起。2016-03-07
-
澳門海洋經濟如何無中生有?台灣學
去年澳門回歸紀念日,特區政府正式接管85平方公里水域,並有意藉此發展海洋經濟。本澳雖作為海島城市,但長久以來在海洋經濟領域的開發近乎空白,有見此,本報在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協助、中小企服務平台支持下,赴台灣了解當地發展海洋經濟的實況。從產業前期的規劃,到配套的人才培養,以至市場產業運作等多個層面,引介台灣海洋經濟的發展經驗,冀以他山之玉為本地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參考。今期先從學者角度,剖析海洋經濟中潛在可發展的產業領域。2016-03-04
-
時裝店到原創 打造自家產品
一直以來,消費者對本土原創服飾品牌或多或少有點敬而遠之,但對國際知名品牌卻是趨之若鶩。本地原創品牌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而出,還需創造出自身獨特價值。在二○一三年成立的澳門原創品牌Lovelina,以獨特款式與實用性兼備進行訂製生產,售賣自家設計的產品,包括手袋、鞋、時裝、飾物等,投資近一百萬元。品牌在韓國設有加盟店,在香港設有分銷店,亦開通了微商,平均每年手袋銷售量約四千個。2016-02-29
-
人氣法式甜點一年回本 進軍氹仔
澳門人雖然愛“搵食”,但如要大排長龍等候,未必很多人願意。位於渡船街的法式甜品店Cacao開業初期未開門已有人排隊,開門兩小時賣光兩三百件甜點,成為小城一時佳話。負責人歐俊傑表示,開業一年生意超乎預期理想,投資一百萬元五個月已回本。最近氹仔再投資一百萬開新店,並因應市場變化主攻外賣,相信一年內可以回本。2016-02-22
-
3D打印未普及 創業靠推廣
近年國際上興起的3D打印技術在澳門一直沒有被普及使用,有年輕人希望趁此機會引入3D打印創業。塑易思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烱南、林斌指出,3D打印技術在澳門不普及,使用率較低,創業過程不容易。現時主動走出去推廣、舉辦交流活動,希望提高大眾對3D打印的認識。同時將進駐文創園區,希望與文創業界交流,透過3D打印實踐創意。2016-02-15
-
本土熊貓品牌開餐廳推文創
“Merci Panda”餐廳負責人謝文典熱愛文創,與“Merci Panda”設計師關文俊志同道合,四年前開發了熊貓品牌“Merci Panda”,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品牌,決定以經營餐廳方式增加品牌曝光率。謝文典表示,自己投資了五百萬元在品牌及店舖上,未來會重新設計品牌,希望打着澳門品牌意念,將業務擴展至內地巿場。2016-02-08
-
港人百萬開一人火鍋 月賣千七
火鍋一向是寒冬進食保暖的恩物,親友們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鍋爐享受美食,閒話家常,份外愜意。市面上有五花八門的火鍋料理,諸多食法層出不窮,要有立足之地,還須不停鑽研創新。“一鍋風”精緻迷你火鍋專門店去年一月成立,來自香港的店主何國樑參考日本等地經驗,籌備大半年,投資近百萬元,主打健康、乾淨衛生、真材實料的一人一鍋。每月賣出約一千七百個鍋,目前已收支平衡,每月有盈餘。2016-02-01
-
澳人回流開家品店 冀拓網銷
想到家居用品,不少本澳消費者都在置業、裝修時才考慮。在美國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澳門人,近年回流發展,發現本澳正欠缺具特色的設計家品市場,故投資八十萬元,銷售從北歐、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地搜羅的特色中價設計家品,並結合咖啡元素引客,未來希望可以發展網上銷售市場。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