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玲
海洋經濟─台灣專題採訪
【前言】特區政府自去年澳門回歸紀念日正式接管85平方公里水域,並有意藉此發展海洋經濟。本澳雖作為海島城市,但長久以來在海洋經濟領域的開發近乎空白。有見及此,本報在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協助、中小企服務平台支持下,赴台灣了解當地發展海洋經濟的實況。
海洋經濟內涵豐富,但與本澳旅遊業直接產生聯動效應的包括郵輪產業及遊艇產業。今期採訪台灣海上休閒觀光學者,介紹外國、台灣近年郵輪產業發展的經驗、現況,剖析郵輪產業特點,供澳門各界制訂發展方向時作參考。
台灣海岸線超過1,600公里,大小漁港237個,這部分創造出經濟產值,假日時遊憩觀光漁港,有娛樂休閒效果。除這些活動,近年台灣也興起郵輪產業,主要以基隆港及高雄港為主。因近年台灣進出口貨運量逐年下降,港口要轉型發展。

重視海洋保護教育
雖然郵輪旅遊產生不少經濟效益,但同樣有環境問題。周文玲表示,產業發展與保育要取得平衡,做到永續發展。除了郵輪旅遊,也可考慮海洋生態旅遊。此外,從中小學開始教育學生認識海洋、親近海洋,最後達到保護海洋。
周文玲表示,近年郵輪噸位數量越來越大,可能會出現環境污染的問題。要做到海洋產業永續發展,發展、保育需要不斷取得平衡。台灣近年也發展海洋生態旅遊,如開着小船到海洋,參加潛水團、觀鳥團等,以及將台灣周邊的島嶼發展成海洋生態公園等,這些都是近年休憩觀光發展的方向。
海洋是珍貴資產,需要注重保育工作。針對海洋保護教育,當地要求學校舉行海洋教育會議,由小學、中學開始向各年齡層的人推廣海洋生態教育,灌輸愛海的觀念。愛海洋自然會親近海洋,最後會樂於保護海洋,這是海洋保護教育的理念。
講到郵輪旅遊,旅客群體有何特點?周文玲表示,普遍而言,郵輪上的歐洲旅客年齡較高、收入較高,享受悠閒的郵輪樂趣;亞洲旅客則以嘗鮮為主,喜歡郵輪的一程多站遊。
周文玲表示,郵輪旅遊在歐美地區發展較高。據研究顯示,歐洲旅客年齡偏大,亞洲旅客以年輕人為主,如台灣的麗星郵輪較多是年輕人參加。歐洲郵輪旅客年齡多在四十歲或以上,收入屬偏高。
對於郵輪旅遊,更多視作休閒旅遊,將郵輪作為旅遊目的地,郵輪上就是吃喝玩樂,對郵輪停靠的港口城市未必全部感興趣,沒有必要下船參加。
亞洲旅客方面,較多是以嘗鮮為主,感受不同於傳統陸上旅遊的行程,年齡層普遍較年輕。且可能是亞洲人朋輩相處模式關係,朋輩間一般會追問遊輪旅遊的目的地、行程等,故亞洲旅客普遍會下船觀光。